首页

哈尔滨飞鱼女王视频

时间:2025-05-30 00:18:05 作者:九寨沟助力入境游推出多项创新举措 浏览量:80598

  中新网成都5月29日电 (张文晖)随着入境便利政策的持续推进,“China Travel”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走进中国。5月28日晚于成都举办的携程集团Envision.2025全球大会上,九寨沟管理局副局长郭晓敏就九寨沟景区入境游及游客服务等相关情况接受中新网采访。

  随着国家240小时免签政策的实施,九寨沟景区入境游客数量迎来大幅增长,去年接待入境游客达38.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此过程中,入境游客面临咨询难、入园难、订票难、支付难等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九寨沟景区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郭晓敏表示,在订票方面,景区创新推出网络入境游客护照直通车服务,入境游客可使用护照在境外通过官网或各大OTA平台直接预订景区门票。针对入园难的问题,鉴于语言不通导致的咨询障碍,景区在游客中心咨询点设置了精通14国语言的AI翻译机,门禁系统32个闸机通道,均可输入护照号完成快速入园。在支付领域,景区实现了全球主流信用卡支付,入境游客下载支付宝国际版利用“碰一碰”功能可以进行支付,东南亚游客使用本国支付APP即可在景区内实现扫码支付,实现支付无障碍。

  在拓展入境市场和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上,郭晓敏表示,景区持续与海外媒体合作,举办多场国际活动。去年举办的“世界的眼睛看九寨”活动,邀请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达人和自媒体达人在九寨沟内开展旅拍打卡、服装秀等活动,成效显著;积极邀请旅行商实地勘察景区线路,与韩国、泰国、越南以及欧洲国家展开深度合作;借助新兴媒体直播连线,向韩国、泰国、越南等地进行推介;在国际合作领域,科研、研学等方面与美国、克罗地亚等国家相关大学及克罗地亚普利特维采国家公园展开深度合作,不断加大九寨沟品牌国际化塑造力度。

  谈及提升对客服务,郭晓敏介绍,九寨沟景区经过40多年发展,已形成成熟可推广的模式。景区采取游客接待分级响应机制,以最大承载量41000人为基准,根据当日接待情况分为2.5万人、3万人、3.5万人、4万人四个级别分级启动响应,并匹配相应观光车运行服务及配套措施,在今年五一期间,景区接近400台观光车高效调度。在优化环境打造上,坚持日产日清、随产随清和动态保洁。同时,景区严格执行41000的最大承载量,保障游客游览舒适度,并通过32个闸机口提升入园效率,通过测试,41000游客量时,游客从沟口到入沟上车点平均等待时间约10分钟。此外,随着智慧九寨项目的不断升级完善,景区实现动态监控运行情况和实时点位分流,智慧化管理为高品质旅游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此次携程携手四川文旅精心打造多条四川世遗主题旅游线路,串联都江堰、乐山大佛、九寨沟、峨眉山等川蜀大地上的标志性目的地,邀请来自加拿大、英国、波兰、摩尔多瓦、西班牙、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的10位海外旅行达人组成全球采风团率先体验,深度探索成都城市圈与川西秘境,通过图文、Vlog等形式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上分享中国和四川之美,向世界展现中国旅游的非凡魅力。(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巴黎奥运)郑钦文横扫荷兰老将 晋级奥运网球女单第三轮

习近平主席视频致辞特别提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对此,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发布具有深远意义。技术赋能需要健康生态的整体支撑,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态将有机连接伦理与道德、技术与产业、资本与市场。全世界应该携起手来,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促进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香港竹韵小集与天津音乐学院举行交流音乐会 展现粤乐特色

两岸大学生领袖营为期9天8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两岸高校125名学生会、社团负责人开展营队活动;海峡气象青年汇邀请两岸气象学生、爱好者共同开展气象科普专业交流;海峡两岸霹雳舞大赛邀请街舞领域专业舞者与爱好者“以舞会友”。

经济学家向松祚:房价未来还会继续下跌

2月21日,铁路货运95306平台物流金融版块上线运行,客户可在线办理“铁路运费贷”“信用证结算”“铁路单证融资”等业务。

“中国领事”APP一体化在线支付在驻英国使馆上线

“我们在治疗病人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教授徐美东这样诠释他眼里的“科研创新”。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他发现部分内镜治疗后患者出现食管狭窄后遗症,并为解决这一问题付诸实践科研,才有了后来造福患者的专利气囊的生产落地。

王文涛会见法国工商界代表并与法国白兰地企业座谈

今年,青海省健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联合会商研判、风险识别防控等机制,对不放心、不托底的区域部位持续开展常态化排查,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提升房屋等设施设防水平,加强防灾避险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